成功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慶開齋節 企業與協會攜手支持展現關懷
記者 蘇旋/台南報導
成功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慶開齋節 企業與協會攜手支持展現關懷(圖/蘇旋 攝)
成功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Muslim Students Association-NCKU,簡稱MSA NCKU)於今(31)日上午8:00在成功大學活動中心(SAC)一樓多功能廳舉辦【2025年開齋節慶祝活動】。本次活動約150名成功大學學生及50名非成功大學學生參加,活動內容豐富多元,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與宗教包容,讓遠離家鄉的穆斯林學生在異鄉也能感受到節日的溫暖與歡樂。成功大學國際長謝孫源教授、臺南市政府勞工局顏瑞宏股長、萬通人力集團代表與社團法人台灣萬人社福協會社工師趙偉廷共同參與今日的開齋節活動,場面熱鬧溫馨。
成功大學國際長謝孫源教授致詞(圖/蘇旋 攝)
臺南市政府勞工局顏瑞宏股長致詞
社團法人台灣萬人社福協會社工師趙偉廷致詞(圖/蘇旋 攝)
此次由成功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MSA NCKU)主辦的開齋節活動獲得了企業及協會的大力支持,其中,萬通人力集團與社團法人台灣萬人社福協會聯手捐贈新台幣15,000元,幫助活動順利舉行,讓在異國求學的穆斯林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與關懷。成功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會長Fadl Sadiq Darwis在致詞中提到,「非常感謝企業與協會的支持,這不僅讓活動更圓滿,還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學生感受到團結與歸屬感。」
學生齊聚一堂,透過禮拜展現對真主的感恩與虔誠(圖/蘇旋 攝)
禮拜結束,學生互相擁抱給予祝福(圖/蘇旋 攝)
開齋節(Eid al-Fitr)是全球穆斯林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象徵著為期一個月的齋戒月(拉馬丹月)結束後的感恩與祝福。根據伊斯蘭曆,開齋節訂於閃瓦魯月(伊斯蘭曆第10個月)第1天,是穆斯林向真主感恩,並祈求寬恕、和平與祝福的重要時刻。
學生齊聚一堂,透過禮拜展現對真主的感恩與虔誠(圖/蘇旋 攝)
禮拜結束,學生互相擁抱給予祝福(圖/蘇旋 攝)
活動結束,學生們共同享用傳統開齋節美食,並透過交流增進彼此的友誼與文化理解(圖/蘇旋 攝)
本次開齋節慶祝活動將包括:集體禮拜:穆斯林學生齊聚一堂,透過禮拜展現對真主的感恩與虔誠。開齋節意涵講座:邀請穆斯林學者講解開齋節的宗教與文化背景,促進參與者對伊斯蘭傳統的理解。聯誼聚會與美食分享:學生們共同享用傳統開齋節美食,並透過交流增進彼此的友誼與文化理解。慈善施捨(Zakat al-Fitr):協助募款,將善款送給社區內需要幫助的人,體現開齋節提倡的慈善與團結精神。
成功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會長Fadl Sadiq Darwis(圖/蘇旋 攝)
成大穆斯林學生協會會長Fadl Sadiq Darwis表示,成功大學自2014年成立穆斯林學生協會(MSA NCKU)以來,一直致力於為校內外的穆斯林學生提供支持。目前成大約有200位穆斯林學生,主要來自印尼,另有來自伊朗、埃及、奈及利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國家,甚至有來自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學生,展現成大的國際化與多元文化氛圍。
會長Fadl Sadiq Darwis強調:「MSA NCKU的宗旨是促進宗教包容與跨宗教間的理解與和諧。我們透過舉辦教育性與社交性活動,讓來自不同國家的穆斯林學生在異鄉感受到歸屬感,同時也讓更多非穆斯林學生了解伊斯蘭文化,建立尊重與理解。」
不僅如此,MSA NCKU還透過與國際穆斯林組織的聯繫,協助短期或長期在台灣停留的穆斯林,提供生活與宗教上的協助,並透過社群平台推廣伊斯蘭文化,促進跨文化理解與友誼。
成功大學穆斯林學生協會慶開齋節(圖/蘇旋 攝)
透過此次開齋節慶祝活動,成功大學不僅展現了國際化的校園氛圍,也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學生營造了一個溫暖、團結的節日環境。同時,這樣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也讓更多學生對伊斯蘭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進一步促進校園內的包容與和諧。
-
2
道教節
道教節為中華民國道教會鑑於許多宗教都各有節日,或依創教主聖誕或依傳統的紀念節日,而道教夙來崇奉多神信仰,眾多的先後天神既各有神誕日;加上傳統節日眾多,如三元、五臘、八節等難以選定某日。本來正一道士的傳統既有太上老君聖誕,在農曆2月25日慶祝,但並未涵蓋所有的神廟、道廟。 -
3
中元節
慶讚中元為道教與民俗共同的節日,為三元齋的中元齋,也是佛教傳入中土後漢化成功的「盂蘭盆節」,加上儒家禮制支持帝制官僚體制的厲祭,可説三教都能共同關懷的歲時節俗。由於帝制終結而厲壇之祭消失,道教與佛教仍然持續這種文化傳統,故臺灣漢人社會複合二教或三教的信仰習俗,乃淵源於歷史傳統,關鍵時代為李唐帝室崇道,使三元齋節定型化,同時也接受佛教節日,民間的歲時也沿用道、佛二教的節俗。唐人韓鄂在《歲華紀麗‧中元》即說:「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就表示道教在大獻科儀中頗為擅長,佛教也將印度的結夏制轉用於中土,每逢夏季不便四處行走(雲水),就聚在一起誦經,解夏後將誦經功德迴向父母及眾生、餓鬼,這種慈悲結合孝道能夠適應漢地倫理,使盂蘭盆會成功的轉型。而道教的三元齋會則由教團內部轉變為民眾共同的節日,目的在祈求赦除先祖之罪並及於孤厲。後來在中元齋中所禮誦的經懺,就是三官經配合三元懺,迄今仍然保存三元齋的遺意;所祈求赦免的仙聖,則從地官赦罪擴增為救苦天尊與普化天尊。而佛教也因應漢地的需求,所禮敬的佛菩薩同樣漢化,既有目蓮救母的經典持誦,也在唐代以後強化觀音的救苦、地藏菩薩的慈悲賑濟,都表現在結壇的壇場和儀軌。故在民眾的信仰習俗中,慶讚中元與盂蘭盆會並存,明清以後既已普遍以迄於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