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近三年 大腸癌篩檢下降兩成,糞便潛血檢查異常減少6%!定期篩檢腸 保安康


▲大安婦幼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建安,呼籲民眾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有症狀者應做大腸鏡檢查,及時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記者蔡清欽攝)


    視傳媒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


    49歲李姓女子因長期下腹悶脹,最近又有大便習慣改變情形,前往大安婦幼醫院胃腸肝膽科看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兩顆1公分左右的瘜肉,醫師進行內視鏡瘜肉切除,證實是大腸腺瘤,若即時不處理將來進展成大腸癌的機會相當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十幾年蟬聯癌症發生率第一名。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7302人,平均每3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死亡率亦長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三名。大腸癌的病人約有兩成與遺傳跟基因有關,其餘約八成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相關。如:年紀(通常大於50歲,但不是年紀輕就不會有大腸直腸癌)、大腸癌或瘜肉病史、慢性發炎性腸道病史、遺傳性非瘜肉症、家族性多發性瘜肉症候群等。與生活型態相關者,如嗜食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肥胖、運動不足、抽煙及喝酒等,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陳建安主任指出,早期大腸直腸癌可能沒有症狀,因此早期從症狀去診斷大腸直腸癌並不容易,此時可以靠糞便潛血來做初步的篩檢。隨著腫瘤越來越大,有可能會有下列症狀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突然或逐漸發生腹瀉或便秘。糞便型態改變:如形狀變細成條狀、解血便及黏液便。體重異常減輕、食慾不振、摸到腹部腫塊。虛弱易疲倦,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

▲大安醫院院長陳勝咸(右一)、主任陳建安,一起呼籲民眾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有症狀者應做大腸鏡檢查,及時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記者蔡清欽攝)


    一般來說,發生在右側的大腸癌(近端大腸:盲腸、升結腸),由於大便性狀相較液態,症狀比較不明顯,常見症狀像是腹脹,或是只有大便潛血反應呈現陽性;發生在左側大腸(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症狀比較明顯,常見腹痛、解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情形。一旦出現上述症狀且未改善,切勿以為只是一般的腸胃炎或是痔瘡出血等輕症,而延遲就醫。

    陳建安表示,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民眾前往醫院接受篩檢的意願降低,近三年糞篩便潛血檢查減少約兩成,糞篩異常轉介做大腸鏡減少6%。然而癌化不會因為疫情而減緩進程,若篩檢異常未及時接受大腸鏡檢查,超過半年才做大腸鏡其大腸癌風險增加三成,若超過一年以上才接受大腸鏡檢查,罹患進行性大腸癌風險更高達2.8倍。一直未接受大腸鏡檢查,死亡風險將增加64%。


    陳建安主任呼籲民眾,平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脂低纖維及加工食物的攝取,適量運動控制體重,不久坐及戒菸酒,並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有症狀者需就醫,與醫師討論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及時診斷、把握治療黃金期,才能「腸腸」久久、「腸」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