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梵語:अमिताभ,Amitābha),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梵語:अमितायूस्,Amitāyus),又稱為無量清淨佛、觀自在王佛、得自性清淨法性佛,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祂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有同樣地位,密宗以其佛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詞源
在梵語中,無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與無量壽(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來自同一個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譯阿彌陀)。अमिता(Amita)來自梵語動詞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歐字根 *meh₁-,意為「測量、量度、被計算」,拉丁文同源詞metiri>mensus>mensurare>英文measure,mā的過去分詞形態 mita(彌陀);否定冠詞अ,a-,音譯「阿」,拉丁文、英文同源詞a-/an-/un-/u-;a加上mita意為「無量、無法測量、無法計算」。後綴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光」,音譯阿彌陀婆或阿彌多婆。另一個梵文名 Amitāyus,後綴 āyus 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音譯阿彌陀庾斯。

 

名號釋義
阿彌陀佛的稱號非常多,包括但不限於:西方佛、甘露佛、無量佛、永光佛、諸光佛、無量清淨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觀自在王佛、永壽佛、長壽佛、月巴墨佛(藏音)等,其他音譯則有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阿彌多廋佛、阿彌多婆佛、阿彌嚲皤佛、阿彌陀婆耶佛。

《巴利文三藏》中未有關於此佛的記載。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將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也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最通行的說法。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Amitābha,單數主格為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Amitāyus)」這兩個名字,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阿彌陀經》與藏傳《無量壽經》皆和玄奘譯本相同,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相好,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被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時代的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8]。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為無量光佛(Amitābha)。宋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哆」。阿彌唎哆,梵語amṛta,為印度神話中的不死藥、不老泉,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故阿彌陀佛有甘露王的稱號。

在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其實也有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兩種不同譯法,與漢傳佛教相同,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為無量明佛。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


心咒
唵阿密㗚多帝際賀囉吽(oṃ a mṛ ta te je ha ra hūṃ)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C%A5%E9%99%80%E4%BD%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