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郡王-鄭成功

鄭成功(閩南語:Tīnn Sîng-kong,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森,字明儼、大木,南明隆武帝賜朱姓,名成功,民間尊稱國姓爺,西方文獻取其音拼作「Koxinga」,永曆帝封延平王,為南明重要將領、明鄭王朝君主,被視為反清復明活動的代表勢力之一。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父親為壟斷福建與東洋貿易的海盜鄭芝龍,母親為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於六歲時被父親鄭芝龍接回福建,年紀稍長後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鄭芝龍降清、田川氏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與宗族在中國東南沿海繼續抗清,成為南明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他仰賴沿海地區的稅款與東洋商路維持部隊,與當時荷蘭商人有所交流[6][7]。自1657年起,鄭成功三伐江浙,九征閩粵。鄭軍一度從海路突襲圍困清江寧府,然最終仍遭清軍擊退,僅得憑藉海戰優勢固守廈門、金門兩島。戰後清朝重申海禁、新頒布遷界令以斷絕沿海居民對其接濟。

1659年,鄭成功採納何斌的提議,準備攻取台灣以解決糧食問題,為此他斷絕與荷蘭商人的貿易往來。1661年,鄭成功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出航,橫渡台灣海峽,先後在攻佔普羅民遮城、熱蘭遮城,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援軍,以大員(今台南)為基地建立承天府[8]。隔年鄭成功急病去世,進一步攻打呂宋的計畫也隨之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