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聖母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膠東,以及台灣、琉球、日本及新加坡等東海和南海周邊地區[1]的海神信仰。媽祖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島傳播,歷經千年,對東亞海洋文化及南海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稱為媽祖文化。媽祖原名林默(暱稱「默娘」),福建省興化軍莆田縣(今福建莆田)人,排行家中老么,生前聰慧過人、沈默寡言,是一位釋道兼修的仙姑,終身未婚,並為人占卜禍福為事,羽化之後,傳言她常以一位「穿紅衣的長髮素顏美女形象」在海浪風湧時顯靈、能使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沿海船員與漁民對她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乃至於越南與朝鮮半島水手皆尊其為「護國庇民」的海洋女神,而閩南一帶的臨濟宗禪師視之如慈航觀音之化身,時常傳播其信仰。



生平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於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宋太宗年間,莆田縣改隸興化軍),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2]。


從南宋到清代,絕大多數史料公認天后,名為「林默,生於湄州嶼,自幼有異能。是當地知名的仙姑(女性法師)。」相傳媽祖佛教、道教都有涉獵,童年即茹素,時為禪宗、蓮宗信徒,五歲就能持誦《普門品》,並夢見觀世音菩薩持優缽羅花(青蓮花)與之,十歲時開始研究道教,十三歲時受玄通真人教示,學會了道教的「玄微密法」。少年時研讀《金剛經》,後來拜大悲庵淨光上人為阿闍黎,教以大乘、密教,授以「三昧耶戒」,在大悲庵學習過密教的穢跡金剛咒語、綠度母真言。十六歲時,與朋友們以井為鏡,井中有一威武金甲大神手執一對銅符,緩緩昇上,其他人紛紛逃遁,媽祖鎮定跪拜,神人將手中銅符交予媽祖,駕雲而去,媽祖得此銅符,從此法力更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廿八歲仙遊上界,(福州人傳說媽祖逐波而去,遺體被埋葬在馬祖島)。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舉行慶典。



信仰源起

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等[5]。對林默的崇拜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興化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或作靈慧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並在元代忽必烈大汗時,被封為「天妃」,清康熙皇帝再加封至「天后」,清末時,封號共有數十字。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澳門、浙江、廣東、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另外在華東和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的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部分地區也有少量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A%BD%E7%A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