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州食菜庄順天府
-
-
524彰化縣溪州鄉柑園村
-
TEL:04-8805656
蘇府大.二.三千歲
蘇府大 二 三 王爺(千歲)
神威顯赫之事蹟;生於唐朝福建省樂安城人氏,
大王爺姓 蘇 名振輝 農曆四月十二日聖誕
二王爺姓 蘇 名良 農曆十月初十日聖誕
三王爺姓 蘇 名文豹 農曆十一月十七日聖誕
幼年時勤讀四書五經,官拜翰林院監考進士入朝做三省按軍,掛帥出巡七省按察院,管轄七省,專辦無頭公案陰陽之職務,文官掛武帥統領三百六十五萬軍,粉面掛帥官拜是三省按軍,黑面昇道時受大唐天子所封,掛帥七省按軍,帶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依公理審案是一位清官,蘇府大 二 三王爺(千歲),正氣鎮乾坤、忠義沖日月,扶唐 興唐蓋世功勳三曹整備,誕登大寶,威鎮陰陽,普渡三曹,不求富貴千古流芳,萬世代天巡狩南北大總巡之職.
蘇 府 大 千 歲
『蘇府大千歲』又稱“蘇府大王爺”,台灣主祀神蘇府王爺的共有三個系統,皆以 四月十二日 為蘇府大王爺的生日,至於三個系統的蘇姓王爺之成神由來是否源於同一神祇,目前尚無定論。由較早出版之宮志【鹿港奉天宮簡介】〈一九八五…一九九三年版〉,書中並未述及蘇府王爺的生平,唯指出蘇府大王爺成神後降示於鹿港北頭人士共同供奉的緣由:『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鹿港有一漁夫姓鄭名和尚〈按:應為其祖先〉者以捕魚為生,……補獲一塊異樣木料……此異物在海中發出毫光隨波浮沈,隨漁夫流靠海岸,漁夫深以為意,即將此物收帶回家,……突然之間,有神靈投於目不識丁之鄭和尚身上指點謂:『其原為天帝駕前主理判事,曾下凡現身福建北頭,今奉玉旨與二位賢弟擇地鹿仔港開基保國佑民』,問其姓,即指示詩一首以曉眾人,詩曰,『蔡公去祭忠臣廟,曾子回家日落西,此去金科脫了斗,馬到長安留四蹄』據此詩分析即謹悉其尊姓為『蘇』,而從此此地稱為北頭。』
傳聞鹿港北頭蘇大王開基於康熙年間,而靠海邊的北頭地名係由蘇大王神駕駐留庇佑鄉民,以致形成『北頭』地名,若詳查鹿港各角頭的發展,是可發現『北頭』這個地名,在鹿港發展史上是相當早期便已經出現的地名,而其範圍內所包含的郭厝、後寮仔、東石等次級的角頭地名,則是經歷區城內人群逐漸聚集興旺起來後,並隨地域族群組成的顯著特色,才再產生的地域再分化之次級地名,清代早期尚未發展出明顯的村落特色來。 此外,據清代所保留的手抄本中,在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便已可舉行盛大的南北大總巡,以及在這之前還記錄有『庚戌 四月廿七 祭港』時之神名、牲禮祭品等。經查清代屬『庚戌』年的有四:一、是雍正八年〈一七三零〉;二、是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三、是道光三十年〈一八五零〉;四、是宣統二年〈一九一零〉,其中三、 四兩 個年代皆在道光年間第一次大總巡之後,可以排除這兩個年代的可能性;至於雍正年間時,鹿港尚未正式開放正口,得直到乾隆四十九年才開放與蚶江對渡,故於乾隆五十五年『庚戌』舉行祭港是最為可能的。 據此蘇大王的祀奉年代,至少在乾隆年間就已存在了,而上述【彰化縣志】載有廈郊商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創建王爺宮,也可作為另一項相關例證,又前述泉州衙口橋頭村的水靈殿,更言於清乾隆三年即已迎北頭蘇府大王爺之香火去供奉,又將蘇大王奉祀的年代往前提。故可推測至少鹿港在發展到清乾隆年間,已有未建廟的北頭蘇府王爺壇和埔頭街廈郊商萬春宮兩間崇奉有蘇府大王爺。蘇府大王爺的造型英偉為文官裝束,腳踏金獅。
蘇 府 二 千 歲
『蘇府二千歲』又稱“蘇府二王爺”,以目前鹿港鎮街內奉祀蘇府王爺的廟宇,其開基祖廟多數可追溯自鹿港奉天宮以及金門伍德宮二廟,其中奉天宮的信仰活動則是鹿港所有的蘇府王爺信仰中最為興盛的信仰系統。若以耆老傳言之信仰緣起,傳說祀神緣起於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由大王爺率其兩位神弟〈二王、三王〉的神柴自行漂來,當初神柴即由鹿港東石漁民鄭和尚的先祖所拾獲,因夜發毫光顯靈而開始奉祀。當時便以神柴遵照王爺的指示而雕刻為大王、二王、三王的神像,並由值年爐主分別供奉著。蘇府二王爺的造型則高大威武,屬武裝裝束。
蘇 府 三 千 歲
『蘇府三千歲』又稱“蘇府三王爺”,以目前鹿港鎮街內奉祀蘇府王爺的廟宇,其開基祖廟多數可追溯自鹿港奉天宮以及金門伍德宮二廟,其中奉天宮的信仰活動則是鹿港所有的蘇府王爺信仰中最為興盛的信仰系統。若以耆老傳言之信仰緣起,傳說祀神緣起於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由大王爺率其兩位神弟〈二王、三王〉的神柴自行漂來,當初神柴即由鹿港東石漁民鄭和尚的先祖所拾獲,因夜發毫光顯靈而開始奉祀。當時便以神柴遵照王爺的指示而雕刻為大王、二王、三王的神像,並由值年爐主分別供奉著。至於蘇府三王爺的造型則兼具文武裝束,腳著繡花紅鞋,身材與大王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