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唯一有「東方藝術殿堂」美譽的寺廟

景觀價值
三峽祖師廟為臺灣重要清水祖師信仰中心之一,祖師廟與其他傳統廟宇建築藝術的最大不同,在於重修主事者為臺灣知名西洋畫家李梅樹,以其藝術的專業開啟祖師廟令人歎為觀止的裝飾藝術工程,因此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美名。廟內無論是石刻或木雕,多由李梅樹等畫家提供畫稿,再由國寶級名匠師完成,雕刻細膩而造型繁複,極具藝術與觀賞價值。正殿前的3對透雕石柱,更被譽為鎮廟之寶。


歷史沿革
三峽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是北宋時代(公元960年-1279年)福建泉州安溪得道高僧,因在清水巖修道,遂被尊稱為清水祖師。乾隆20年(公元1749年)安溪移民至三峽墾荒,乾隆34年(公元1769年)興建三峽祖師廟名為「長福巖」。落成時根據姓氏信徒分七大股輪值廟務並負責師爺誕辰祭祀大典。廟宇前後共經歷三次重建,戰後日本人離臺祖師廟歸三峽鎮所有,由當時代理三峽街長、美術大師李梅樹(公元1902年-1983年)接管,開始進行第三次重建,李梅樹以半生歲月投入重建工作,廣邀廟宇建築名師共同參與,並引領藝專雕塑科學生發揮其專長完成銅鑄作品,成就祖師廟整體之美。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17

特色導覽

1、鎮殿之寶—透雕石柱
三峽祖師廟最大裝飾藝術特色在於石材表現,有別於一般石材雕刻師傅多僅表現其「形」,李梅樹更求其「韻」的內涵展現。石柱以觀音石(安山岩Andesite)及花崗岩(Granite)為材料,目前已完成130根之多,分龍柱、花鳥柱、對聯柱3種,其中每對龍柱都是龍頭一在上、一在下的「翻天覆地」式,對聯柱則刻有各體書法,且多為名家如于右任(公元1879年-1964年)、閻錫山(公元1883年-1960年)、賈景德(公元1880年-1960年)、高拜石(公元1901年-1969年)等人之手。因龍柱意在守護神祇,故分布在各神殿正前方,而有門就有對聯柱,其他花鳥柱則分散在其他空間。廟內鎮殿之寶,為正殿前面的3對石柱,為雕刻工法為其中最傑出者,分別為:

A、「雙龍鋒劍金光聚仙陣」三層八角雙龍柱
位在正殿最內側的雙龍柱,是以高難度的八角柱為心採三層透雕完成,題材選自《鋒劍春秋》一書,故事為白猿偷扇助孫臏(生卒年不詳)大破金光聚仙陣。龍柱形式為雙龍上下盤繞,將天官神將搭接在雲朵和龍身中。龍柱人物姿態互異且生動活潑,其傳統石雕工藝的高超技法,呈現無比藝術價值。
B、「百鳥朝梅柱」
因李梅樹愛鳥,當時祖師廟正殿前石柱,其中一對由其與工匠們翻遍本土與外國鳥類圖鑑,每柱各50禽鳥,一對則正好百鳥,其柱身各盤繞一株老梅,含有萬邦來朝之意。後來國際鳥會人士走訪祖師廟,眾人從正殿前石柱中發現有許多鳥類的雕刻,而感到十分驚奇,祖師廟為「鳥廟」(bird temple)的稱呼不脛而走。
C、「雙龍朝卅六關將十八騎」三層八角雙龍柱
取材自中國神話《封神榜》,由李梅樹親手繪圖,再交由石匠雕刻完成,匠師雕刻人物時,多以四個人物為一組,例如:四仙姑、四元帥…等。雕刻工法更多達三、四層,且武將的面部表情細膩、十分生動,表現其英勇之姿。


2、正殿螺旋網目藻井
一般廟宇藻井多位在正殿與三川殿,祖師廟在李梅樹的要求下,各殿全部都以藻井做成暗厝形式,且風格力求變化,其中以正殿上方的螺旋網目藻井最為精彩,螺旋狀的設計其意思代表「香煙不斷」,而內圓外方則表現華人的宇宙觀。更特別的是木雕技法特殊,以層層上挑的雕刻方式表現,不僅難度高,且造價高維護不易,這也是祖師廟正殿裡面不燒香之因。


3、正殿、龍門廳飛鳳木雕
祖師廟樑柱間與三川殿的木雕也精彩絕倫,選用檜木、樟木為料,人物雕刻多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主,花鳥人物、飛禽走獸雕工立體生動,正殿與龍門廳藻井下16隻飛鳳最為精彩,其中龍門廳的4隻為雕刻師林松(生卒年不詳)遺作,以透雕鏤空的技法,展現鳳鳥豐腴靈動的身形,是極為珍貴的佳作。


4、三川門銅雕門神
三峽祖師廟率臺灣廟宇之先,以銅雕為裝飾,三川殿的門神為主要代表作,明間、左右次間和龍虎門共10扇門上,分別為哼哈二將、四大天王、加冠晉祿及榮華富貴。當年捨棄傳統彩繪木門改銅雕,為李梅樹教授考量華人燒香煙塵容易破壞彩繪,因此採智囊團建議,以銅質浮雕鑄作,由當年國立藝專雕塑科學生通力完成。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