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罕見的五門單殿式廟宇

景觀價值
蓮座山觀音寺為臺灣非常罕見的單進(一條龍)橫展、正殿前帶拜亭的廟宇建築,雖歷經多次重建,但整座廟宇幾乎是拆平後再重新組裝,保留大部分清代的木構件、石構件,相當難得。除主祀觀音佛祖,並配祀粵籍移民特別信仰的三官大帝,因此信眾同時包括大溪閩南人以及桃竹苗的客家聚落。寺廟最初亦據說是由閩粵人士合作興建,因此,在清代閩粵雙方不合、械鬥頻傳的背景下,蓮座山觀音寺的信仰生態充分反映了臺灣開拓史中的族群競合關係。


歷史沿革
大溪蓮座山位於大溪崁津大橋旁,因山丘形勢猶如蓮花出水而得名,清朝嘉慶2年(公元1797年)地方士紳因其風景奇特,於是建廟於山巔,主祀觀世音菩薩。清道光、咸豐、光緒年代地方人士一再募資重修,廟宇倍增莊嚴肅穆,最後一次整修於民國87年(公元1998年)進行,已恢復早期佛寺原貌,現為桃園市定古蹟。200餘年來,蓮座山觀音寺為桃園、新竹、苗栗地客家族群信仰中心之一,並有恭迎觀音佛祖的「香旗」(代表神明與神兵神將法力的旗子)回家敬奉的習俗,每年農曆2月19日觀世音菩薩聖誕前,香客組團進香、謁祖盛況空前。廟前廣場可遠眺大漢溪河谷優美景色,「蓮寺曉鐘」景緻名列大溪八景之一。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27

特色導覽

1、一條龍建築
香火鼎盛的蓮座山觀音寺建築設計成「一條龍」建築,主要是因受限於蓮座山小丘陵上地形縱深不足,故只能做橫向發展。日治時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重建時,廟宇規模改成五門單殿式,但仍只維持一進(一條龍),廟內部分構件移轉位置外,正殿屋頂也改為「三川」,讓觀音寺由簡樸的小型廟宇,變為九開間「五門」式的中型廟宇。


2、拜亭
觀音寺一條龍的建築,和前方的拜亭構成臺灣罕見的「一進式廟宇三川殿前築軒」的形制和格局。歇山重簷式(即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上一層屋頂的建築方法,以象徵尊貴)的拜亭,一般信眾均敬稱為「觀音亭」,原建於日治時期明治37年(公元1904年),昭和9年(公元1934年)重建時,將舊有四角拜亭改為八柱式歇山重簷。拜亭前端兩側各置一隻石獅,彩繪優美具有高度裝飾性,古意盎然的仙人吊筒也是日治昭和時期重修時的作品。


3、「鬥八藻井」構造
佛寺前拜亭上方,有一罕見的「鬥八藻井」,其作法是在正方形的壽樑上搭放8角形枋材,先用24組斗栱層層內挑(由內向上延伸),3挑後轉成16組斗栱,再3挑後到網心,最後以八卦符做中心收頭,斗栱均勻分布在樑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簷。特別是下層第二挑8個轉角,使用「回頭看」的螭虎栱,是清光緒年間以後被漳州派木匠常用於栱頭的作法。


4、蓮座山敬聖亭
蓮座山觀音寺右側10餘公尺處的敬聖亭,初建造年代已不可考,相傳應約等同於觀音寺建廟時間,後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公元1936年)重修,約與中壢市區仁海宮旁聖蹟亭重修時間接近,兩者卻分別呈現一中、一西的迴異風格。亭身大致保持完整,設計結構為中空的方柱型,上中下共3層,以紅磚砌成,高度約5公尺。亭頂設計採歇山重簷式,最上方有橫批「奎星樓」,供奉中國古代掌管文書、考試之運的文昌帝君,並塑有讀書士子守護神「魁星」神像在內;亭身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並雕塑風鳥、蓮花,兩旁有對聯「奎垣呈士氣、星斗射文光」。中層爐口上書寫「敬聖亭」3字,主要為古人用來焚燒字紙之用,基台砌有八卦欄杆。


5、咸豐年間石獅
置於蓮座山觀音寺入口石階旁的咸豐年間古獅,造型古樸、雕琢有力,是日治時期重建時移至此處迎接香客。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