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罕見具有雙宮並列格局的廟宇

景觀價值
長和宮最早由官方倡導、民間募資興建,不僅是新竹三大廟之一,也是當時竹塹的舖戶、船戶和水郊商開會辦公場所,更是新竹地區最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長和宮在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於左側增建格局形式相仿的「水仙宮」後,形成主次雙軸平行並列的「雙宮奇景」,為臺灣史上罕見的寺廟發展生態。廟內保留大量的古文物和匾額,包括聖母來臺乘座的鑾椅,和媽祖的鳳冠霞被、三寸金蓮履,繡花荷包囊、七寶銅爐等,彌足珍貴。


歷史沿革
新竹長和宮因建於古代新竹北門城樓外,俗稱「外媽祖廟」,與新竹竹蓮寺、新竹都城隍廟並稱新竹三大廟。肇建時間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當時竹塹(新竹古地名)地區臺閩貿易多利用北門外竹塹港通航,因舟楫往來頻繁商業盛行,於是船商組「船頭行會」即「水郊會」,鑑於重洋險阻,於是合力自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金身隨航護佑,並於乾隆7年(公元1742年)在北門外建廟宇,以湄洲祖廟正三媽為主祀神,後殿同祀水官大帝、水仙尊王。清嘉慶24年(公元1819年進行建廟後首次重修,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左側啟建「水仙宮」,將後殿主神水仙尊王移入水仙宮為鎮殿主神,後殿則改奉觀音菩薩,而成今日「雙宮奇景」。歷經日治、光復後多次整修,民國69年(公元1980年)增建文昌殿,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列為新竹市定古蹟。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31

特色導覽

1、雙宮奇景
全臺罕見「雙宮奇景」的長和宮與水仙宮,外觀為兩座宮廟主次雙軸平行並列的格局,內部建築格局相似,雖為不同時間興建,但應出自同一批匠師系統。長和宮為三進三開間帶兩廊,第一、二進中夾有天井,拜殿屋頂為捲棚式,採用疊斗座獅,中軸線地板鑲有拜石,正殿屋頂以四點金柱架構出三通五瓜,再以後副點金柱形成封閉神龕。後殿為主祀觀世音菩薩的「竹安寺」,屋頂也採三通五瓜設計,屋頂稍低於正殿。而同治年間興建的水仙宮,為二殿二廊式建築,兩廟間隔一巷子,以員光(位於通樑下方,以加強樑柱結構穩定性的較短木造構件)門相通,和長和宮連為一體。步口員光為書卷造型,是較特殊之處,三川殿前後大木構架相對稱,為少見作法,民國87年(公元1998年)水仙宮也公告為新竹市市定古蹟。


2、軟身媽祖神像
據載宋太宗雍熙4年(公元987年)媽祖仙逝後,湄洲祖廟保存著其升天後所遺留的一束頭髮,並分成3份製成3尊軟身神像。相傳長和宮正殿內主祀的湄洲祖廟正三媽軟身神像,其髮髻來自媽祖遺世真體而彌足珍貴。原來臺時所著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和繡花荷包,已超過270多年歷史,均已由廟方收藏。


3、七寶銅爐、紅紋玉石香爐
目前由廟方收藏的鎮殿之寶「七寶銅爐」,為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銅爐的仿製款,形式十分古樸,而另一只紅紋玉石香爐,為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恭製的極品,上面刻有「天上聖母」字樣。


4、門神彩繪
長和宮與水仙宮的彩繪,出自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公元1914年-1995年 )之子潘岳雄(公元1943年- ) 採用「披麻抓灰」(在木材表面抹灰打底、填補裂縫,再披上麻布、刷灰、上桐油漆,讓表面平整後才作畫)的方式所作,包括明間的門神「秦叔寶」、「尉遲恭」,以及次間的宮女和屋架上的梁柱,多繪以歷史人物和花鳥,幾乎無處不彩、無處不畫。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