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葉臺灣官建孔廟的代表作

景觀價值
彰化孔子廟是清朝初年臺灣學宮體制最完整的學府,臺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沙書院即設於此,也是臺灣中部文教發展之重要象徵。大成殿樑上懸掛數座清代皇帝所賜匾額,以知縣陽桂森(生卒年不詳)所鑄之銅製大鏞及雍正帝「生民未有」、乾隆帝「與天地參」巨匾,最具歷史價值。大成殿台基邊堵以花磚砌成,御路莽龍造型栩栩如生,而戟門牆垛則鑲嵌花鳥磚雕,櫺星門脊六支「通天筒」,為全臺孔廟僅見。相較於已經不存在的或不完整的鳳山、諸羅、淡水等地孔廟,彰化孔子廟可謂清代中葉臺灣官建孔廟的代表作。


歷史沿革
彰化孔子廟原為彰化縣學所在,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彰化設縣。清雍正4年(公元1726年),由知縣張鎬(生卒年不詳)主其事,聘請大陸漳州、泉州、潮州師父,由大陸將建築材料船運來臺,創建彰化孔子廟,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淡水同知攝彰化縣事曾曰瑛(公元1708年-1753年)於廟左側興建白沙書院,乾隆51年(公元1786年)林爽文事件,明倫堂與學署毀於戰亂,直到嘉慶21年(公元1816年)在明倫堂舊址興建文昌祠並重修白沙書院。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李廷壁知縣回任,重修夫子廟,將基地墊高2尺2寸,殿前改用龍柱2支及石柱20支,露台亦增高2尺2寸,崇聖祠旁增設名宦祠與鄉賢祠及禮器庫、樂器庫,奠定了今日孔子廟的規模與格局。日治時期白沙書院因道路拓寬而拆除,孔子廟於戰後歷經兩次重修,民國72年(公元1983年)列為國定古蹟。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47

特色導覽

1、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
彰化孔廟為四進三院(4座橫排屋加3個大院)建築格局,分別為櫺星門(大成門)、戟門、大成殿與崇聖祠。建築型制保存了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重修時的規模。空間配置接近中國大陸文廟,明倫堂在殿左邊,設明倫堂之處均設崇聖祠是中國漳州、泉州的學府傳統,但在大成殿後的崇聖祠兩側加鄉賢祠及名宦祠則是臺灣風格。


2、櫺星門
櫺星門是孔廟大門,採五開間(以大柱為間隔共有5個空間)的建築格局,屋頂為3段式的燕尾頂。檽星是天上的文星,相傳孔子是文星下凡人間,因此以檽星命名孔廟大門。門上不畫門神,與一般寺廟不同,遵循古制以108枚門釘為裝飾,彰化孔廟櫺星門的屋脊有六支造形像竹筒的「通天筒」,是一大特色,有別於一般孔廟只有兩支通天筒。立通天筒於廟頂,是表尊崇之意,象徵孔子其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入口兩旁有一對抱鼓石,螺紋圖案雕工精緻,為仿效龍生九子之「椒圖」,相傳其性好閉不喜歡別人進入其巢穴,所以立於門口。


3、「下馬碑」與「萬仞宮牆」臥碑
位於戟門旁左邊的「下馬碑」上面有用滿、漢文書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提醒經過孔廟的官員民眾都要下馬步行,表示對孔子至高的尊敬之意。而右側的「萬仞宮牆」碑,則是語出《論語》:「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形容孔子的道德學問高深。


4、戟門
彰化孔廟第二進為戟門(又稱大成門),是臺灣孔廟建築的首例,「戟」為中國古代兵器,戟門之意是指武將至此,須卸下武器放在門旁,才能進入孔廟大殿,以示對孔子敬意。戟門兩側的磚牆有精緻的磚雕臺灣廟宇少見,也是彰化孔廟特色。磚刻的牡丹、花瓶圖案,寓意富貴平安。戟門屋脊上方有一對「龍頭魚尾」造型的「螭吻」,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其性好吐水,故置於屋頂上,有避火災的意涵。裡面並懸掛有嘉慶16年(公元1811年)鑄製之「鏞鐘」,上刻有「臺郡彰邑」。兩側圓門在未修建前原為八角門,為「禮門」、「義路」。


5、大成殿
大成殿未與大成門及崇聖祠之建築體相連,為獨立建築。中央為神龕,花罩、托木、蟠龍柱,奉祀有孔子神位。正殿面寬五開間,屋頂為重簷歇山式(就是四面屋坡屋頂上再加上一層屋頂,象徵尊貴)造型,四面設有走馬廊道,大成殿前有月台,為祭孔時神聖的空間。進入大成殿內,上有珍藏清朝歷代皇帝所頒贈的古匾,分別有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聖集大成」,以及咸豐「德齊幬載」和同治「聖神天縱」等匾額。


6、大成殿台基邊堵
大成殿台基邊堵的清代砌磚花紋相當有特色,皆是運用凹凸砌法的裝飾,在凹處填上石灰,以襯出紅磚圖案,四種圖案分別是「萬字盤長」、「香爐」、「古錢」、「龜甲」,各具吉祥、富貴深意。


7、大成殿前龍柱
位在大成殿前面的龍柱,為清道光10年(公元1830年)重修孔廟時的作品,以花崗岩石材,採單龍盤柱之姿,造型特色為左龍柱張口,右龍柱閉口,4爪握珠,柱身則裝飾雲紋及岩石,運用少許鏤空雕來呈現立體感。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