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物

景觀價值
龍山寺建築大致上保留了自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寺廟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工藝精細,在觀光界有「臺灣紫禁城」美譽,被認為是現在在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築物,也是臺灣5座知名「龍山寺」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雖歷經多次天災受損、整建修護,龍山寺仍依原工法修復原有面貌,也因此保存了許多精美的建築和雕刻。


歷史沿革
鹿港龍山寺供奉觀世音菩薩,自福建省漳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香而來,建於明永曆7年(公元1653年),清乾隆51年(公元1786年)遷建於現址,於嘉慶3年(公元1798年)奠定了初步規模。日治時期曾遇大火和地震受損又重修,雖歷經多次整修,但均能依照原工法由名師修護,使龍山寺迄今仍保有清道光時期的原貌,因此民國72年(公元1983年)被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民國88年(公元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建築再度嚴重毀損,後來進行主體修復工程,目前所見之建築,為地震後復建之樣貌。鹿港龍山寺面積約有1600多坪,面寬三間35公尺,進深四間約110公尺,為三進二院(一般文史工作者將整體看似「日」字形合院格局的稱呼)建築格局,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五門殿、正殿、後殿。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44

特色導覽

1、山門
鹿港龍山寺山門屋頂為重檐四垂頂,重檐就是在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上一層屋頂,作用是增添屋頂的高度和層次,增強雄偉和莊嚴的感覺,呈現俊秀挺拔之氣。


2、八卦藻井
藻井是華人傳統建築物頂棚最尊貴的做法,能塑造室內富麗堂皇效果。藻為「水藻」,覆蓋水面意喻為庇蔭之意,由於以前華人傳統建築大多為木料建築,最怕火災,因此藻井也象徵井水的意思,周邊雕刻彩繪圖案,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造型。此處八卦藻井為全臺首屈一指作品,於道光11年(公元1831年)重修時所興建,是臺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設立於戲臺上方,演戲時具有共鳴效果。


3、唐式風格造型銅觀音像
位於鹿港龍山寺大殿神龕內正中間的唐式風格造型的銅觀音佛像,亦名「七寶銅觀音」,頂戴七寶五佛冠,雙眼微閤,雙手置於前作禪定印,隻足結跏趺坐,為唐式造型,是典型明末時期作品。


4、拜殿龍柱
咸豐2年(公元1852年)龍山寺重修時拜殿龍柱重製,特色為單龍蟠柱,加上部份鏤空雕,四爪握珠,龍口啣珠並露出兩顆龍牙格外生動。柱身後側上方雕有鳳、麟、鶴、龜等四種中國代表性吉祥動物,所以這對龍柱又稱「四靈柱」,喻為「鳳毛麟趾、鶴算龜齡」,有「稀奇珍貴、祥瑞長壽」之意。


5、五門殿門神彩繪
龍山寺五門殿因開五扇門故稱「五門殿」,中門門神繪有佛教兩大護法「韋馱」、「伽藍」,邊門則繪有佛教的四大金剛,皆出自鹿港彩繪名匠郭新林(公元1902年-1973年)之手,龍山寺內許多彩繪也多為其作品。殿前一對精緻龍柱,為道光11年(公元1831年)重修的作品,龍柱上雕刻內容均取吉祥諧音,如兩柱各有5隻白鶴翱翔,取「十全十美」之意,鶴銜如意造型靈芝,為「長壽如意」的內涵。入口處的石鼓(鞏固門柱及門扇的作用)下方,則有兩位童子各持蓮花、芭蕉,象徵著「連招貴子」的意思。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