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灣的虎爺大本營

景觀價值
新港奉天宮雖歷經多次重修,但參與修建工程的匠師,多出自粵系,因此整個建築具有不同時期的粵派風格,尤其最精彩的三川殿保留了日治時期當代粵派木作名匠吳海桐的手藝,之後剪粘重修採用名匠洪坤福的交趾燒作為裝飾,均為珍貴古蹟、文物。最特別的是奉天宮供奉全臺唯一奉祀於桌上的御賜金花虎爺,分靈遍布全臺上千處,每年虎爺將軍壽誕,分靈虎爺謁祖進香,全臺虎爺大會師盛況空前。而元宵節的「天上聖母元宵遶境活動」,保存傳統形式,為新港地區年度重要的民俗活動。


歷史沿革
奉天宮主祀天上聖母,源自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居民創建天妃廟奉祀,後改稱為天后宮,因笨港溪(今北港溪)多次氾濫改道廟宇受損,嘉慶4年(公元1799年)遭洪水沖毀,後來水師提督王得祿(公元1770年-1842年)捐款並提議建廟,嘉慶16年(公元1811年)奉天宮落成。日治時期明治38年(公元1905年)嘉南大地震奉天宮三川殿全毀,拜亭、正殿傾倒,後殿檐口柱斷裂,隔年開始整修,大正元年(1912年)聘請北部名匠吳海桐主持受損嚴重部位重修,後再歷經增建成現今樣貌,現為嘉義縣縣定古蹟。每年正月舉行迎上元節媽祖出巡境內十八庄的傳統,出巡範圍分佈廣闊區域,橫跨嘉義縣新港鄉、溪口鄉、雲林縣元長鄉、北港鎮,沿途經過大小廟宇達百餘座,成為雲嘉地區重要宗教活動之一。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72

特色導覽

1、三川殿格局
奉天宮建築最精彩的部分在三川殿,為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粵派匠師吳海桐(公元1867年-1938年)所作,雖出自粵派匠師,卻有濃厚的漳派色彩。屋頂為假四垂(即屋頂上再延伸一層小屋頂),上檐由檐柱出挑(利用天平原理所延伸出去的連續檐板),下檐高挑讓屋面平緩,使視覺上形成高聳的感覺。正面以石雕裝飾,前後屋檐用石柱支撐,前檐石柱刻有八仙、蟠龍,後檐石柱則雕花鳥,中門畫龍為門神。三川殿棟架為四柱三間(兩柱之中稱間),深七架桁(支撐屋頂的設計),檐口(屋頂雨水掉落處)用吊柱花籃延伸,四垂頂由檐柱昇起,以關刀栱(關刀形狀的栱,栱身上面有一缺口,主要在承接由上方斗及栱的垂直重量)出挑,翼角在屋上置垂花柱。三川殿上的剪黏,則是民國50年(公元1961年)重修時,採用名匠洪坤福(公元1865年-卒年不詳)的交趾燒作品。


2、往郡進香大旗
「新港奉天宮往郡進香大旗」為高350公分、寬113公分的毛質、紅色直幅大旗,正面繡著八仙紋、笨南港、往郡進香金字,反面為龍鳳圖與奉天宮天上聖母字樣,依照旗上「笨南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嘉義廳打貓西堡新港街林東義記號敬奉」字樣,推測製作時間約在公元1901到1917年間,奉天宮日治時期曾有至臺南活動歷史,大旗可能為當時所使用,且設計獨特、繡工精緻,旗面紋樣立體生動。


3、日本天皇壽牌基組
昭和3年(1928年),昭和天皇授權臨濟宗大本山妙心寺,致贈「今上天皇御壽牌」給20所臺灣重要寺廟,以強化臺灣人民的皇民思想,讓燒香的民眾頂禮,以示對日本天皇的尊敬。二戰(公元1945年)後各地日本天皇壽牌都被消滅破壞,目前僅剩新港奉天宮的壽牌基組保存最完整,上面寫著「今上天皇陛下聖壽萬歲」。特別是木匣中間附有一個菊花浮水印證書,木匣外表鑲有「五三桐紋」徽飾,原為日本戰國時期(公元1467年-1616年)貴族的家徽,後來演變成只有「政權擔當者」(如首相)國定神社才能使用,基組木匣作工精細,呈現百年前日本漆器技藝水準。


4、御賜金花虎爺
新港奉天宮虎爺據說百年前在麻園寮(新港古地名)時期,已奉祀在肇慶堂土地公廟內,相傳因君王夢見鬼怪騷擾,虎爺將軍救駕有功,被皇帝冊封為「狀元虎」。一般傳統虎爺多奉祀於神明桌下,但奉天宮虎爺因功勳彪秉,故頭戴御賜金花供奉桌上,是全臺唯一御賜金花供奉桌上的虎爺,不僅有獨立的「虎爺殿」,分靈遍布全臺上千處,甚至遠達土耳其。每年農曆6月6日虎爺將軍壽誕還會被請上正殿接受信眾奉祀,所有分靈的虎爺也會回來謁祖進香。


5、元宵遶境(十八庄迎媽祖)
為感念清嘉慶年間捐資興建奉天宮的十八庄居民,於是奉天宮開始有媽祖出巡十八庄活動,每3年為街面四庄遶境,在每4年一屆的董監事改選翌年,擴大為出巡十八庄和吳地十一庄,以車行方式遶境,民國97年起,改為徒步遶境,並將範圍擴大為每年出巡嘉義縣市的「山海遊香」活動,涵蓋嘉義市和嘉義縣山、海與平原區,奠定現今奉天宮媽祖元宵出巡遶境的規模,時程達8天7夜。遶境流程大致為貼香條、號炮、通疏、點戲、媽祖出巡、入廟安座等,陣頭數量龐大,有大鼓陣、北管、南管、哨角、崑曲,和獅陣等,為新港地區年度重要民俗活動。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