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全臺最美麗紅色山牆的寺廟

景觀價值
武廟建廟歷史溯自明鄭時期,不僅年代久遠,也是全臺唯一列入清代官方祀典的關帝廟,非但地位崇高,寺廟建築更氣勢雄偉,具有傳統寺廟的大格局。從山川燕尾、硬山馬背、歇山、歇山重簷、硬山燕尾等不同屋頂形式,連接成優美的視覺效果。廟內並保存明末寧靖王在府內祭拜傳神觀世音古佛像及許多知名古匾,其中「大丈夫」一匾,由乾隆59年(公元1791年)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楊廷理所題,為府城名匾之一。


歷史沿革
臺南祀典武廟始建於明永曆17年(公元1663年),為明末鄭經(公元1642年-1681年)退守臺灣所建。清康熙29年(公元1690年),關帝廟首次重建,將廟門改為南向,並擴大格局而有正殿、後殿、左右廡廊及初拜殿、三川門、廟前石埕等,清朝康熙54年(公元1716年),進行第二次重修規模更為龐大,初步奠定今日所見格局。清雍正時期,追封關聖帝君三代為公爵,並將各地大型關帝廟改為官祀、設三代廳,以提升關聖帝君的地位,臺南關帝廟因此晉升為祀典武廟,每年由官方辦理春秋二祭,是全臺唯一享有祀典的武廟。最後一次大規模修護在民國83年(公元1993年)完成,因建築深具美感,並具豐富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民國72年(公元1983年)被內政部列為國定古蹟。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81

特色導覽

1、正殿建築格局
武廟從門廳到正殿間有一天井,地面鋪設花崗石,拜埕有大型階石上刻龍紋浮雕,雕工樸實無華,為清乾隆年間作品。正殿前的馬背歇山拜殿,堪稱獨一無二的作法,造型最具特色。正殿屋頂則為曲線柔美的重檐歇山式(即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上一層屋頂)三開間升三開間(即左、右、中共有3個空間,向上升延伸也是3個空間)的殿宇氣勢魏峨,兼顧形式與結構美感。


2、大丈夫匾額
祀典武廟典藏不少古匾,除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匾額,「文武聖人」、「文經武緯」、「至大至剛」、「至聖至神」也堪稱府城名匾,其中乾隆59年(公元1791年),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楊廷理(公元1747年-1813年)所題之「大丈夫」匾額,最具名氣,「大丈夫」一詞出自《孟子》滕文公篇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3、傳神觀世音佛像
祀典武廟觀音殿奉祀一尊「傳神觀世音菩薩」,金面法相、微微傾首的樣貌,展現慈悲祥和之姿、遠看神像時,會發現神像的視線也跟著參拜者的走向而移動,是明末寧靖王在府內祭拜的家佛,相當珍貴。


4、六和堂
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祀典武廟附近六條街的開基武廟、靈佑宮、廣安宮、倉神廟、祝融殿及赤崁土地等六廟,組成「六和境」,以協助府城治安,並在祀典武廟內設立「六和堂」,做為聯境辦事處和全城冬防指揮所,堂內主祀火德星君,目前作為活動空間使用。


5、廟門門釘
廟門用門釘而不繪門神,中門兩扇各72顆、側門左右各54顆。7加2、5加4均為9,9在中國傳統中為至尊數,以此呈現帝王之尊貴,也是祀典武廟的地位表徵。


6、66公尺朱色山牆
祀典武廟永福路旁的紅色山牆高5.5公尺、總長66公尺,由前至後共有五落不同屋頂形式,由山川門的「燕尾」到初拜殿「硬山馬背」、拜殿「馬背歇山」、正殿「歇山重簷」及後殿「硬山燕尾」,構成高低起伏的曲線,各進各落間尊卑秩序一目了然,視覺效果極佳,是臺南市著名觀光地標。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