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大仙寺
-
中日式風格並融代表寺廟
-
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8鄰岩前1號
-
TEL:(06)685-2143
臺灣地區中日式風格並融的代表寺廟
景觀價值
大仙寺的大雄寶殿是臺灣極少數以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為體、日本佛寺為表的代表性寺廟,同時在正殿內保存著臺灣名師包括李漢卿、潘麗水、陳應彬等人彩繪、木雕作品,特別是正殿後方的「大悲出相圖」是潘麗水目前所見在各大廟宇中最大幅的彩繪圖,將大悲咒裡的諸佛法相繪得栩栩如生,令人望之生莊嚴之心。「文殊菩薩降魔杵偈」充滿智慧與文字造詣的內容,繪在作工繁複的柱子上,是全臺僅見的勸世文詩作品。
歷史沿革
白河大仙寺亦稱火山大仙寺或關仔嶺大仙寺,起源為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參徹禪師(生卒年不詳)來此結茅定居,到第二代住持鶴齡禪師(生卒年不詳)獲信眾捐款,才在今小山門右前方興建佛殿。嘉慶14年(公元1809年)原寺址因當時水師提督王得祿(公元1770年-1842年),經人指點是「福穴」好風水,為厚葬其夫人,故出錢將佛寺遷建到現今大雄寶殿處。民國4年(公元1915年),大仙巖管理人親往日本學習寺廟建築法,返臺後與第八代住持德融禪師(公元1884年-1977年)決定仿日本奈良東大寺的規模重建,費時10年而具現今規模基礎。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內政部公告大雄寶殿、小山門為第三級古蹟,現為臺南市市定古蹟。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77
特色景觀
1、小山門
白河大仙寺建築群配置表現出中式佛寺傳統,入口處山門連同牌樓共有兩重,第二重山門為牆門式,左右面短且屋脊低緩,中間為三川脊,加上邊門、圍牆頂的燕尾脊和邊門圓拱門,呈現視覺上的豐富層次變化,和大雄寶殿同被列為臺南市定古蹟。
2、大雄寶殿
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外貌仿照日本奈良東大寺,屋頂為「日式屋瓦」樣式,是全臺保存日式屋頂結構的兩座寺廟之一(另一座為新北市新莊地藏庵)。屋面是日式作法,屋內的木構造在形式上,採抬樑式與穿斗式(為中國傳統建築木架構的建築方式)混合使用的作法,加以彩繪具中國傳統寺廟的色彩,形成以日本佛寺為表,中國寺廟傳統建築為體的中日混合風格,這種作法在臺灣的寺廟中相當少見。內部由臺灣知名漳派首席大木匠陳應彬(公元1864年-1944年)及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對場作完成。
3、大雄寶殿內的龍柱
廟宇的龍柱一般均為石雕、檜木或泥塑,大仙寺大雄寶殿內的龍柱,則是朱紅底繪蟠龍,此為佛寺建築的傳統作法,先在木料表面塗抹2至3道油灰,綁上麻布後,再塗2至3層灰,等灰泥陰乾,再上數層桐油,儘管手工繁複,卻可獲得更好的平整、防潮、防腐、防蛀和不易剝落等效果。
4、大悲出相圖
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的門神和殿後韋馱尊者後方的「大悲出相圖」,皆出自曾獲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的名彩繪師潘麗水(公元1914年- 1995年)之手,大悲出相圖繪出大悲咒咒語中的諸佛法相,是其少見的大幅寺廟彩繪作品。
5、文殊菩薩降魔杵偈
大雄寶殿後方柱子上,有一幅由96個字所組成的「文殊菩薩降魔杵偈」勸世文詩,是出自大仙寺心元法師(生年不詳-公元1969年)手筆,偈上的每個字都是以45度角的方式歪斜倒置,且直唸、橫讀都毫無章法可言,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只是書法表現。但其實這96字為七言十六句詩(每7個字1句,共16句),讀起來連同重複者共有112字,每一句的結尾字取其偏旁或部首,再當作下一句字首,如此反覆將96字繞一圈就成為一篇精彩的勸世文。因內容頗為深奧,若無人指導,還真不易看懂。
6、李漢卿擂金畫
白河大仙寺正殿通樑上的擂金畫,是由彩繪大師李漢卿(公元1935年- 2002年)於民國62年(公元1973年)所作,作品為「花開富貴」,將樑架點綴得五彩繽紛。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