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座天公廟

景觀價值

臺南首廟天壇自明朝以來,從統治者專屬的科儀,變成民間輪值奉祀天公爐的習俗,再到官民合資興建天公廟,成為普羅大眾的祭天場合,此一歷程見證了明末清初宗教政治體制的轉化。廟內臺南三大名匾之一的「一字匾」,巧妙傳達「千算萬算還不值天一劃」的臺語俗諺,展現了宗教文化的本土化過程。國寶級大師潘麗水所留下的4幅石刻彩繪作品,均罕見而深具文化藝術價值。


歷史沿革

自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以來天壇為統治者與上天溝通的地方,祭天也是統治者專屬的科儀,明朝末年鄭氏王朝(公元1662年-1683年)治臺時期祭祀的天壇,即現在的臺南首廟天壇,明朝滅亡後天壇不再有官方祭天,但民間輪值天公爐的習俗仍每年進行,農曆元月初九日玉皇上帝壽誕日,在俗稱天公埕的天壇位置,架設臨時的天公壇,並供奉土地公替代天公神位,祭後即拆除天公壇,土地公歸廟,同時擲筊選出來年輪值天公爐的爐主,將天公爐迎回家中。由於民間拜天公信仰熱絡,清咸豐4年(公元1854年),由官民合資興建天公廟,奉祀俗稱天公的玉皇上帝和土地公,並安置天公爐,成為臺灣首座天公廟,且延續「祭天」而「天本無相」的概念,正殿內的玉皇上帝只有神主牌位而未塑像,民國72年(公元1983年)改名為首廟天壇,並列入第三級古蹟,後改為臺南市定古蹟。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20

特色導覽

1、玉皇上帝牌位
首廟天壇主祀玉皇上帝,與其他奉祀玉皇上帝廟宇最大的不同,是正殿內無上帝神像只有聖位,告示牌上也寫得清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讓:冥冥之中自有主宰,唯天唯大:天本無相,故不造像。」因此成為少數沒有祭祀玉皇大帝神像的宮廟。​
 

2、一字匾
首廟天壇正殿結構宏偉,高掛著不少歷代名人的贈匾,「一」字匾更是一絕,和臺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竹溪寺「了然世界」合稱臺南3大名匾,一字匾有「千算萬算,不如老天一算」的寓意。書法文簡意賅、蒼勁有力,匾額上環繞12句閩南語押韻七言詩(即7個字形成1句),依照逆時針方向由左上開始閱讀,目的在說明玉皇上帝賞罰分明、天理昭彰之意,以警惕世人費盡心機也不如神明的厲害。


3、潘麗水石刻彩繪
首廟天壇的大殿與後殿共保存了4幅國寶級大師潘麗水(公元1914年-1995年)的作品,潘麗水曾經擔任過首廟天壇「經文社」社長一職,經文社即負責為神明誦經的志工組織。一般廟宇中潘麗水的作品多為彩繪,且以忠孝節義故事為主體,在首廟天壇內的作品,則是石刻加彩繪而顯得特殊。 


4、吉祥壁堵
位於三川殿前檐廊左右兩側的吉祥璧堵,是由青斗石(Limestone)砌築而成,其裙堵上的石刻,多為文字、花卉、人物、吉祥瑞獸等圖樣,上有剝落的黃色彩繪,素雅美感更顯古色古香,為清朝時期作品。


5、道教神祇眾多
天壇首廟內的道教神祇眾多,從主祀神玉皇上帝,並有三清道祖、三官大帝等道教主要神祇多達數十尊,因此也成為研究道教神祇慶典的主要地方。


資料來源: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