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
在臺灣,石雕主要應用在廟宇石雕、生活用具及其他石材工藝上。由於臺灣先民對宗教信仰十分重視,把自己最好的一切都敬奉給神明,所以廟宇石雕相當精美,內容廣泛:從神仙人物、蟲魚鳥獸,到忠孝結義的故事,是臺灣石雕工藝的精華所在。有經驗的藝師透過圓雕、浮雕或透雕…等技法,運用在石材工藝上,更能表現出雄渾美感及民族的獨特造型,如:獅、龍、虎、花鳥、人物及傳統故事…等。這些建築雕飾,正是早期民間生活習慣、感情、信仰及思想的最佳呈現。
廟宇中常見的石作雕刻的部份有:石獅、龍柱、石鼓、柱珠、壁堵石雕、石階與御路石、神像、石窗櫺、石枕、花鳥人物柱、牌坊、石碑…等。藝師們的手藝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將臺灣的宗教石雕,由傳統工藝帶向現代藝術,在傳統及人文的養分下,表現出藝術的人文美感及精神昇華。石雕所使用的材料「石材」,自史前時代便是人類用具的資材。因其歷久而不變,故人們多藉以表現藝術創作,或以此歌功頌德,求為後世留下見證。玉石工藝便是在這樣的思考下發展而成,多以玉、骨、石、角…等堅硬且抗腐的媒材上雕塑或刻劃,或是直接利用礦物製作各種器具以供使用。
淵源
清代以來,臺灣的石雕藝師們就很擅長以各種石材來打造廟宇裝飾。像是從閩、粵運到泉州的「白石」或「青草石」,質地堅硬,利於精雕細琢。「白石」是花岡石,以石英和鈉長石為主要成分,有白色、淡紅色、米黃色…等,俗稱為「泉州白」及「礱石」。「青草石」俗稱青草石,轉音為「青斗石」,以惠安玉昌湖所產最受歡迎。還有臺灣北部所產的觀音山石,是火成岩的安山岩,色澤呈深灰,清代嘉慶年間之後,逐漸普遍為人所用。至於山區地帶,因交通不便,多採質地脆弱的砂岩,像是唭哩岸石,多只用於砌牆。澎湖及近海地區所產之咕硓石屬於珊瑚礁,少用於雕刻。
隨著石材從閩、粵運來臺灣,石匠師也大批來臺。嘉慶元年(1796年)興建的淡水福佑宮門楣可見「惠邑石匠」之姓名。1910年代,惠安蔣氏石匠師多人來臺,承建北港朝天宮、臺北龍山寺、新竹城隍廟,南鯤鯓代天府、彰化南瑤宮與鹿港天后宮,其雕刻水準極高,成為模仿的對象。清代著名石匠師有張金英, 20世紀初有蔣馨、蔣細來、蔣銀牆、張火廣及幸阿救…等人。石雕的工藝程序相當繁複,首先需磨去石材高低不平的地方,稱為「打粗坯」,再利用尖、平口的鑿石工具,慢工出細活地將石頭鑿平,鑿的過程不可以靠蠻力,然後才是多達七道手續的磨平工作,才能將石頭磨成需要的平滑度。石雕藝師常以龍眼皮、荔枝平、鳳梨皮…等比喻來形容石材表面之精粗程度。石雕的技法可分成雕、刻兩大類,雕的技法包括圓雕、透雕、浮雕、平雕,刻則包括陰刻及陽刻技法。「圓雕」,又稱為整雕、實體雕,就是將石材雕成立體造型,使作品本身散發特殊的神韻及視覺感受,讓欣賞者可從各個角度及方向去觀賞;欣賞圓雕作品時,可藉由觸摸作品去感受作品三度空間的表現手法。廟宇中常見的圓雕作品如石獅、龍柱…等。「透雕」,又稱為漏雕、漏空雕、玲瓏雕,就是按設計的圖案與紋飾,將石材鑿穿、鏤空,但平面背景相接,表現出立體感及真實感;透雕作品屬半立體造型,石材多半留背面不施雕;廟宇牆堵中的石螭虎窗、人物窗…等皆為透雕的作品,常以花鳥、人物作為點綴,也具有採光、透氣、防衛、安全…等功能。「浮雕」,為不鏤空的單面雕刻,是把立體影像壓縮並雕刻在平面石材,利用高低多層次的起伏呈現立體效果;依據雕刻深淺差異,又可細分為深浮雕、淺浮雕、薄浮雕三類。「深浮雕」又稱「高浮雕」,屬於層次較多、起伏較大的一種雕刻技法,常見於寺廟中的人物堵或龍虎堵;「淺浮雕」四周留有浮雕邊條,並將主題圖案紋飾以外的部分鑿掉,常見於牆堵中的纏枝捲花頂堵、幾何紋飾腰堵;「薄浮雕」又稱為「平浮雕」,是將圖案紋飾以外之處鑿去薄薄一層,較無層次之表現,所以也稱為「平雕」。「平雕」是藉由小麻點、凹下或凸起的線條,形成陰影、襯托主題輪廓,與「素平」技法相似,較無層次表現,又稱為「線雕」。
宋代《營造法式》一書提到四種雕鐫的技術,第一種稱為「剔地突起」;第二種稱為「壓地隱起」;第三種稱為「減地平鈒」;第四種稱為「素平」。這與現代石雕技法中的「素平」、「壓地隱起」、「水磨沉花」、「剔地起凸」、「內枝外葉」、「單面見光」、「四面見光」…等技法十分類似。如果我們對比今日的石雕技術來看,其中所謂「素平」就是運用了「平雕」的技巧,「壓地隱起」運用的是「浮雕」中的淺浮雕技巧,「水磨沉花」運用的則是「平雕」的陰刻技巧,「剔地起凸」運用的是「浮雕」中的高浮雕技巧,「內枝外葉」和「單面見光」是運用「透雕」的技巧,而「四面見光」運用的是「圓雕」技巧。一座寺廟往往由許多片石垛結合而成,需要使用暗榫連接,最底部的「地牛」、「柱珠」、「麒麟垛」、「門枕」、「石獅」或「抱鼓石」之間皆需以石榫卯結合。
早期打石師傅不只要會打石,還需要打鐵這項技藝,原因在於打石的器具,需要天天磨利,為了因應打石器具的特別需求,便自己身兼打鐵的工作。白天打石,夜晚打鐵。雖然辛苦,但目前傳統打石工作依然存在的原因,往往是基於高收益的墓碑產品。然而,由於時代變遷,刻字的刀、槌被電動機器汰換,字體從手感中流露出的樸拙、柔和美,為電動刀具所呈現出簡潔、光滑的曲線所取代。原本廟宇建築中的石材需求,因中國進口石材增加,臺灣市場供給漸漸低迷。而原本純手工刻字的技藝,則因為手工工資跟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以及市場需求減少,而漸漸生疏失傳。
福建泉州惠安因盛產白石及青草石,石匠名師輩出,臺灣廟宇的石雕傑作多聘惠安匠師來雕造,最著名的有艋舺龍山寺、臺北青山宮、新竹城隍廟、竹南慈裕宮、彰化南瑤宮、彰化威惠宮、鹿港龍山寺、鹿港天后宮、嘉義城隍廟、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南鯤鯓代天府、臺南大天后宮等。其中北港朝天宮前埕石獅為咸豐二年作品,由玉昌湖青斗石雕造,線條流暢優美,是石雕傑作;四海龍王石雕則是大正年間作品,姿態生動;鹿港龍山寺的泉州石柱雕刻左龍朝上,右龍朝下,稱為「翻天覆地」雕法,中間有五鶴飛翔,為寺廟石雕藝術之傑作。新竹城隍廟青草石雕對獅玲瓏可愛,遠近馳名;左右看堵與正面牆堵的石雕運用「水磨沉花」、「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手法,藝術性極高。
福建泉州惠安因盛產白石及青草石,石匠名師輩出,臺灣廟宇的石雕傑作多聘惠安匠師來雕造,最著名的有艋舺龍山寺、臺北青山宮、新竹城隍廟、竹南慈裕宮、彰化南瑤宮、彰化威惠宮、鹿港龍山寺、鹿港天后宮、嘉義城隍廟、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南鯤鯓代天府、臺南大天后宮等。其中北港朝天宮前埕石獅為咸豐二年作品,由玉昌湖青斗石雕造,線條流暢優美,是石雕傑作;四海龍王石雕則是大正年間作品,姿態生動;鹿港龍山寺的泉州石柱雕刻左龍朝上,右龍朝下,稱為「翻天覆地」雕法,中間有五鶴飛翔,為寺廟石雕藝術之傑作。新竹城隍廟青草石雕對獅玲瓏可愛,遠近馳名;左右看堵與正面牆堵的石雕運用「水磨沉花」、「剔地起突」、「內枝外葉」等手法,藝術性極高。
【撰寫人】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吳宜桔(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參考資料 】
1.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
2. 康锘錫,《臺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4。
3. 康锘錫,《板橋棲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板橋:板橋棲雲寺管委會,2007。
4. 李乾朗,《臺灣廟宇裝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5. 王瀞苡,賴弘基,《嘉義市傳統工藝美術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嘉義市政府
6. 文化局,2008,頁97。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石雕」。http://nrch.culture.tw/twpedia.php?id=2589;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石雕技法」。2015.02.01下載。
7.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石雕」。http://nrch.culture.tw/twpedia.php?id=2589
其他小百科
-
2
神龕
一般用來供奉佛教的佛菩薩或道教的神祇,以及家族中祖先牌位的安置處等,皆統稱為「神龕」。神龕通常依環境空間而有大小不同的差別,可依據供奉廳堂空間和供奉尊數的多寡來做調整擺放。神、佛龕和常用的祖先龕在造型的製作會有不同的差異。神、佛龕一般較為大型,大部份為落地開放,呈階梯的型式。現代的祖先龕皆為新式的小型神龕,設計有龕門,一般家庭皆放置在家中廳堂神桌主神的右邊。神龕的材質一般是以木製成,為表崇奉敬意,神龕通常設計成廟堂屋宇的的型式,龕面上都會雕有細緻的花蔓、仙獸、仙翁或吉祥圖文等。